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?怎样才算成功会有价值?年轻的时候,要是问这些,别人可能会笑,没事做,闲得慌唉!
我们含辛茹苦地活着,坚韧不拔地活着,忍辱负重地活着。生命有始终,我们不假思索,努力朝前走,不去想结果。
如果说养家糊口,生儿育女,传宗接代,这似乎只是任务。父母带我们来到这个世界,配偶陪伴我们走过人生旅途,子女为我们养老送终,都是最重要的亲人。
可是绝大多数人对待父母都不如对待子女。起初,他们认为父母有能力,而孩子还小。后来,又习惯了为后人忙碌,既生之,则养之,似乎天经地义。
人活着是为了社会进步,推动历史发展,这样说太高大上了。承上启下,都是中间一节。
当我们为后人付出的时候,基本上是毫无保留的。父母的都是孩子的,反过来说就不成立。我们是父母的,孩子是我们的。孝顺父母,扶养子女,愉悦自己。这本来是三件事。可是冷静下来一想,只有第二件耗费精力最多。
增广贤文里说,儿孙自有儿孙福。古人算是早就看清楚了。但我们依然放心不下。买学区房,上培训班。即便是旅游,要不是带孩子见世面,恐怕也不会去。
其实,把孩子培养好了,送他们出国成家立业了,基本上就和自己没有关系了。看到一个视频,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很多上海人把子女送出国,孩子们出息了,自己也老了。生病无人过问,丧事请养老院代办。只有继承老宅时,才一个个齐刷刷回来了。
这不禁令人感到悲哀。说好的养儿防老呢?这是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。你不为孩子为谁?可是你先付出了,也不一定换来感恩。本来,亲人在世间是要互相照顾的,可是子女有了自己的孩子,他们也像当初的我们,一心一意,巴心巴意为后人打拼了。
春天百花开,夏季很热烈,秋风扫落叶,冬日多凄凉。这是没有办法的事。现在,我听人说,爱人先爱己。这样的提法过去是断然不会有的。凡事考虑自己不是自私吗?那时提倡的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。歌颂先进人物的时候,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———他心中只有别人,唯独没有自己。
你看看,多高尚啊,我们都被感动了。
当我们老了,白发苍苍,步履蹒跚,终于明白,所谓人生不过就是一段光阴。自己满意,就对得起这段光阴。否则就有诸多遗憾。是不是这样呢?我们所说的追求幸福最后演变成为了孩子们更加幸福。
如果没有孩子,会失去很多乐趣,也空出来许多时间。再也不用那么忙那么累了。等于是卸了驴子身上的板车。只是这样又怕日后没有人端茶倒水,扶上楼梯。
呜呼,就随大流吧。在梦醒之前,曾经也满怀希望。如果看破了红尘,过早地一眼望到底,也就没有悬念,索然寡味了。人生就是一篇小说,七弯八拐,峰回路转,才有一些看头。
作者简介
柳再义,《读者》《思维与智慧》杂志签约作家,诗人,省级报纸副刊主编。其作品清新雅致,内涵深邃,娓娓道来,温暖心灵。入选新加坡全国中学课本,90多次省级以上获奖,被江苏文艺台和南京电视台报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