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那黄河的不羁和刚强,是中国话。那长江的奔放和潇洒,是中国话……”这是本报小记者、新华区石化小学3年级学生李宣墨利用课余时间在熟悉参加比赛的稿件。
开朗自信、落落大方,是李宣墨给很多人留下的第一印象。
从不感兴趣到爱上朗诵
说到学习朗诵,李宣墨告诉记者,自己当初其实是“被迫”的。
原来,李宣墨上一年级的时候,班主任刘思思老师在一次家长会后将她的家长单独留了下来。李宣墨的家长原本以为是孩子平时表现不好要被批评,没想到老师却将李宣墨夸了一顿,说她成绩很优秀,也遵守纪律,和同学们相处得特别好,但就是太不自信了,不仅平时说话声音小,上课回答问题也总是很胆怯。
刘思思老师希望李宣墨的家长慢慢帮孩子树立自信心,这样有益于她全面发展。回到家后,李宣墨的爸爸妈妈经过考虑,给她报了个口才班。李宣墨和朗诵的缘分就这样开始了。
对于上台朗诵,李宣墨最开始是有点抵触的。她初到口才班,老师让她回答问题,她紧张得手直哆嗦,结结巴巴地才勉强回答完一个问题。
后来,通过老师的鼓励,李宣墨慢慢没那么害怕了,从一句话到一段话再到一篇完整的稿件,她终于敢大声地读出来了。
“现在我特别喜欢朗诵,我觉得这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”李宣墨对于喜欢的事情都会认真去做。她不仅坚持每周去上口才课,还常常利用课余时间拿课本上的课文、平时生活中读到的美文进行练习。
她说,原本胆怯、不自信的自己,因为朗诵彻底改变了。
比赛中的“小插曲”
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,李宣墨的朗诵水平有了很大提高。
2020年,“曹灿杯”青少年朗诵大赛组委会发布了比赛消息,李宣墨的好几个同学都报名参加比赛,但她却不太想参加。
“我从来没有面对过那么多观众,总怕自己一紧张出错,不仅拿不到名次,还很丢脸。”李宣墨不好意思地说。但是,爸爸妈妈商量后还是鼓励李宣墨勇敢去参加,告诉她就当是一次锻炼,不要在乎名次。
在老师和家长的鼓励下,李宣墨勇敢地报了名。她选择了《中国话》这篇文章作为参赛作品,并提前两个月开始练习。
《中国话》这篇文章中有一句话需要很饱满的感情来朗读,李宣墨却总是做不到。老师为了帮她迈过这个“坎”,告诉她每天早晨起床后对着镜子大声朗读这句话。
果不其然,李宣墨用老师教的这一方法练习一段时间后,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能把这句话读得感情饱满、充满力量了。
参加比赛时还是发生了一点“小插曲”。比赛那天,李宣墨自信满满地走上了台,谁承想她一上来就把自己的参赛号码说错了。
那一瞬间,李宣墨特别紧张,但转念一想都已经上台了,还有什么可害怕的。调整心态后,李宣墨开始朗诵,她朗诵结束后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。
“直到下了台,我还是特别兴奋,原来在舞台上朗诵是这样的感觉,太爽了!”李宣墨说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李宣墨在这次比赛中获得了沧州赛区朗诵金星荣誉,并且入围了决赛。现在,李宣墨每天都在刻苦练习,为决赛做准备。
榜样的力量
提起李宣墨,她的班主任刘思思老师评价特别高,说她通过朗诵不仅收获了自信,还带动了班里好多学生喜欢上了朗诵。
石化小学在校内开展了公众力演讲活动,每周一的第一节课,各个班级都会根据不同的主题在班内组织演讲。
刘思思老师说,班里的学生根据学号分成几个小组,轮流演讲,每到李宣墨这一组的时候,同学们都特别期待。因为她不仅可以很好地完成朗诵,还会根据主题说出自己的感悟。
同学们不仅喜欢听李宣墨演讲,还会跟她学习。课间的时候,经常有同学向李宣墨请教朗诵的方法和技巧。时间长了,因为李宣墨,好几个同学从连课文都不爱读,变成了喜欢朗诵、喜欢演讲。
李宣墨也很开心自己能帮到同学们。她说,希望有更多的同学和她一样喜欢上朗诵。
朗诵不仅让李宣墨收获了自信,还让她积累了很多写作素材。现在每看到一个作文题目,她就总能想到自己朗读过的相关内容,自然而然地就将其写进作文里,连写作文也变成了一件愉快的事。
今年,李宣墨成了一名沧州晚报小记者。她说,之前看到高年级的同学出去参加小记者采访活动,她特别羡慕。现在,她终于如愿以偿成了一名晚报小记者。她想去参加小记者采访活动,感受一下采访别人是种什么样的感觉。
李宣墨说,成为小记者后,她不仅要把稿件写出来,还要大声地读出来。